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Only if we care, will we help;Only if we help, shall all be saved.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創意+愛心+行動 高二生改變世界(轉載自人間福報)

印度河濱小學校長吉蘭貝爾瑟西三年前創辦的「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的創意競賽(Design for Change簡稱 DFC),台灣師大附中前英文老師許芯瑋成立台灣區推動小組引進,讓青少年從幫助他人、關懷社區中,體會課堂外的人生價值。結果這項公益活動,從海外紅到台灣,從小學流行到高中,讓台灣第一學府師生也熱血澎湃,欲罷不能。
活動開跑收件期,許芯瑋特別讓附中升二年級的學生分成二十六組做示範,從每個計畫中,讓學生實現小小夢想,也了解活動的珍貴。本周公益版介紹創意競賽,希望學生的創意讓更多人得到啟發,同時認識台灣青少年關心弱勢的熱情,及如何看待公益活動。也希望家長多鼓勵子女參與,讓國際看見台灣青少年的熱與光。

許芯瑋在師大附中任教時,覺得讓學生參與DFC競賽,讓他們從關懷生活周遭的人與環境著手,並在製作宣導看板時,能融入語言學習,是很棒的教學方式;事實證明,學生對這個計畫充滿興趣,也很有收穫。活動主題不設限,只要能由學生實際計畫、執行,並能影響他人、改善社會即可,結果,有人架設網站讓外國人更認識台灣,更有人用國、台、英、客語發揚鄉土關懷;學生的創意讓推動小組大開眼界,對未來踏上聯合國舞台分享台灣的故事很有信心。
吳俐君和奧谷真子的小組感受到台灣有很多外國人,他們對台灣的認識僅止於旅遊書的介紹,所以想呈現台灣人眼中的台灣,比較真實。他們請教老師,架設有中、英、日三個版本的網站,內容包含衛生、食物、日常用語、交通、信仰和外國人在台的經驗分享,訪問時邂逅一對日本夫婦,他們說:「謝謝你們想幫我們,很高興。」這句話令他們感動,活動中也發現更多文化差異。

文廷琳和江岳臻小組卻想幫創世基金會募發票。愈來愈多學生觀察到,創世募發票的張數日漸減少,然而,學生忘了對獎而過期的發票卻很多!她們突發奇想地說,只要學生捐五張發票就送小糖果,十張幫忙借書,十五張幫忙買午餐;七天下來,在校內、街頭共募得發票三千張,深刻體會到自己有力量幫助弱勢,改善這個社會問題。

認為學生忙於課業和社團,太少接觸新聞、關懷社會,學校需要有人為學生建立這個管道,所以徐翊庭小組就計畫「新聞跑馬燈」這個方案,她們號召各班的一位同學,每天在黑板最上方寫下國際大事和教育新聞,新聞重點更匯整成一份印給各班。為了有效執行計畫,徐翊庭每天都逼自己看完多份報紙,對跑馬燈的標題感興趣的人,就會去問她們,結果發現很多人需要這項服務。然而後來發現,傳達上出了問題,有些班級根本不知道她們在做什麼,只是把傳單貼在牆上,或者壓根兒就沒抄上黑板,徐翊庭覺得難過、失望。不過這讓她體會到,儘管計畫的立意佳,發起活動也很簡單,但維持卻很不容易,人力和時間都必須解決;天天跑班,累又犧牲午休,未來希望改採午休廣播讓學生聽新聞,儘管最後功敗垂成,問題沒獲得解決,還是很喜歡DFC競賽。

還有學生想關懷弱勢,但沒有管道,也沒有錢,從DFC競賽得到啟發,體會到只要「肯行動」,沒有達不成的公益服務。李岱穎和組員為育幼院小朋友進行一對一的長期通信,希望和小朋友做朋友、傾聽煩惱,看到小朋友遣詞用字和可愛的想法,往往讓人會心一笑,忘卻課業煩惱,例如小朋友叫她「大姊」,自稱「小妹」,還有把錯字畫成愛心,結果整張卡片差點被愛心填滿。李岱穎表示,透過精神鼓勵,為育幼院童做點事,也圓了沒錢卻想關懷社會弱勢的心願,而且大家一起做,比一個人的動力更強,「如果沒有這個活動鼓舞,我想,夢想永遠只有架構,不會實現。」

張哲睿從小罹患妥瑞氏症,他的小組想做的,則是讓更多人認識妥瑞氏症,幫助同病相憐的病友,讓他們在這條人生路上不孤單。他們訪問了醫生、病友和家屬,認識很多同樣遭遇的好朋友,最後拍成紀錄片,在醫生鼓勵下,上傳到網路,和全世界的人分享。此外,還有人在街頭募集路人愛心和微笑,為醫院病童加油打氣,他們擔任善心人和病童之間的牽線橋梁,讓病童振作,知道仍有很多人關懷。

在公益計畫中,選擇環保議題的學生很多,林昱霖希望商家不要提供免洗餐具;李宗霖要補習班別再發傳單;張庭瑜為師生打造最有氣氛的廁所;吳青逸找出校園最髒的地方做大掃除;陳柏元製作木箱收集街道菸蒂;葉思芃用寶特瓶做雨傘架美化走道;江祺瑋則讓每座公園保持清潔等,環境衛生是他們最想改善的。林昱霖認為,DFC的活動讓她對社會產生很多想法,「如果再有機會,大家一起行動,應該有更多創意和關懷得以實行。」一個人努力,實在沒動力,也沒勇氣,這個活動把大家聚在一起,加強做事的力量。張庭瑜的小組發現,台北市的廁所非常乾淨,因為每天都有清潔人員打掃兩次,所以他們從學校廁所先改造;把惡臭無比的廁所瓷磚刷得亮晶晶,加上綠色植物,放上芳香劑,再補上報紙,並且定期更換,從此大家上廁所都「身心愉快」。吳青逸、徐圓淯等五人也帶著夾子、垃圾袋和一顆冒險犯難的心清垃圾,從開始到結束長達一周,她們笑稱,服務是件快樂的事,重點是「不要害怕嘗試,被拒絕雖然是常有的,但只要堅持下去,再簡單的行動都能改變世界。」陳柏元、鍾子郁等走在五分埔,發覺年輕人眼中的熱門景點異常髒亂,不到一百公尺的道路上就有兩百個菸蒂,於是,他們自製垃圾桶,還幫忙撿菸蒂,雖然一開始溝通不良,垃圾桶被當垃圾收走,但是和里長協調後,成功發揮作用。

李宗霖這組的結果則是最「悽慘」的,因為他們的活動徹底宣告失敗。李宗霖向補習班進行遊說,以改用印在衛生紙包裝上的宣傳方式,和將一張傳單貼在各班布告欄等方法取代每天大量製造的垃圾傳單,但回應不是敷衍,就是臭罵一頓。組員楊尚博說,活動讓人很灰心,不過也因此明白,處理麻煩問題需要考慮得更周詳。李宗霖認為,雖然問題沒有解決,但這個活動和主題,灌輸他們很多思考方向,「我們已經可以嘗試找出社會問題,並思考怎麼去解決了。」未來他們還會繼續思考解決傳單過剩的方法。DFC競賽邁入第三屆,在世界各地引起熱潮,台灣也在醞釀中;有了第一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競賽台灣區分賽,當冠軍誕生那刻,會在聯合國掀起怎樣的話題,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973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