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古德協會推廣栽種原生植物 根與芽小組深耕社區 勉青少年行動關懷
九二一地震和八八風災引起的水患,是台灣十年來公認的世紀大災害,檢視兩次災害,氣候異常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水土保持和人為破壞,而這些都能藉由學習環境保育觀念建立和預防。事實上,國內的環保團體已做了不少努力,但珍古德協會卻用更多元的角度進入台灣環教,他們的理念引起學生重視,值得進一步探討。
結合藝術音樂 傳播環境觀念
國際珍古德協會是由出生於英國倫敦的珍古德博士在一九七七年成立,最初以研究及保育黑猩猩為宗旨,但是走遍世界各地的珍古德逐漸發現傳播環境保育觀念更重要,所以一九九八年來台灣後,才以推動環教的「根與芽小組」為發展方向,鼓勵青少年用實際行動關懷環境、社區與動物,目前全球共有九千六百個小組存在,台灣則有五百六十個團體。珍古德協會表示,環保課題讓他們思考:「是要保護自然環境,還是先教育社會?」他們發現,只要人們愈能夠感受到環境的美好,就愈懂得自動自發地保護地球,而透過藝術與音樂的媒介、公益和教育的結合,真的可以讓人們心情變得愉悅,如同以社區為中心做公益服務的根與芽小組,就將這個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加入根與芽小組並不困難,結構也很隨意,有三、五人的團隊,也有三、五百人的組織,但他們都認同協會以環境教育扎根的理念,而且在協會安排的課程下,社區能依據自己的狀況,規畫需要的環教,例如海洋教育、原生動植物的保育、偏遠原民的藝術與文化等,都能讓參與者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更深層的認同。
強化水土保持 預防自然災害
以認識腳下這塊土地來說,協會感慨:「泥土是前人最親近的,但現在的孩子卻覺得摸土會弄髒手。這片土地是我們一輩子都要珍惜的,像從前農夫並不需要靠溫度計了解天氣,只要摸摸泥土的溫度就夠了;不嘗試摸土,永遠也無法感受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最近莫拉克風災水患重創南部山區,硬體重建時,民間團體指出,蓋房子不難,難在選地,因為地點將與原民生活習慣有關;協會強調,漢人只想著把殘缺的房子蓋回去,對原住民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祖靈信仰,如果沒有長老無數次的日夜祈禱,讓原民感受祖靈再度復返,那麼要他們繼續生活在重建的地方,幾近沒有意義。而推廣原生植物栽種的意義在於:「原生植物多具深根性,可以抵擋風害和旱害,增加土壤貯水及水土保持的功能,這豈非是飽受自然災害的台灣最需要的?」協會認為,環境教育不是單一面向,應該從小學習,讓孩子深刻感受到被破壞的自然反撲有多嚴重。
夢想嘉年華會 環保服找快樂
協會將於十月十七日下午三時,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舉辦第四屆的「世界夢想嘉年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團體、根與芽小組和學生製作環保服裝,要讓社會快樂一些,不要沉浸在悲傷和政治口水中;多為腦袋留一些空間,想想這個地球。
珍古德協會網址:www.goodall.org.tw/。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45018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創意+愛心+行動 高二生改變世界(轉載自人間福報)
印度河濱小學校長吉蘭貝爾瑟西三年前創辦的「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的創意競賽(Design for Change簡稱 DFC),台灣師大附中前英文老師許芯瑋成立台灣區推動小組引進,讓青少年從幫助他人、關懷社區中,體會課堂外的人生價值。結果這項公益活動,從海外紅到台灣,從小學流行到高中,讓台灣第一學府師生也熱血澎湃,欲罷不能。
活動開跑收件期,許芯瑋特別讓附中升二年級的學生分成二十六組做示範,從每個計畫中,讓學生實現小小夢想,也了解活動的珍貴。本周公益版介紹創意競賽,希望學生的創意讓更多人得到啟發,同時認識台灣青少年關心弱勢的熱情,及如何看待公益活動。也希望家長多鼓勵子女參與,讓國際看見台灣青少年的熱與光。
許芯瑋在師大附中任教時,覺得讓學生參與DFC競賽,讓他們從關懷生活周遭的人與環境著手,並在製作宣導看板時,能融入語言學習,是很棒的教學方式;事實證明,學生對這個計畫充滿興趣,也很有收穫。活動主題不設限,只要能由學生實際計畫、執行,並能影響他人、改善社會即可,結果,有人架設網站讓外國人更認識台灣,更有人用國、台、英、客語發揚鄉土關懷;學生的創意讓推動小組大開眼界,對未來踏上聯合國舞台分享台灣的故事很有信心。
吳俐君和奧谷真子的小組感受到台灣有很多外國人,他們對台灣的認識僅止於旅遊書的介紹,所以想呈現台灣人眼中的台灣,比較真實。他們請教老師,架設有中、英、日三個版本的網站,內容包含衛生、食物、日常用語、交通、信仰和外國人在台的經驗分享,訪問時邂逅一對日本夫婦,他們說:「謝謝你們想幫我們,很高興。」這句話令他們感動,活動中也發現更多文化差異。
文廷琳和江岳臻小組卻想幫創世基金會募發票。愈來愈多學生觀察到,創世募發票的張數日漸減少,然而,學生忘了對獎而過期的發票卻很多!她們突發奇想地說,只要學生捐五張發票就送小糖果,十張幫忙借書,十五張幫忙買午餐;七天下來,在校內、街頭共募得發票三千張,深刻體會到自己有力量幫助弱勢,改善這個社會問題。
認為學生忙於課業和社團,太少接觸新聞、關懷社會,學校需要有人為學生建立這個管道,所以徐翊庭小組就計畫「新聞跑馬燈」這個方案,她們號召各班的一位同學,每天在黑板最上方寫下國際大事和教育新聞,新聞重點更匯整成一份印給各班。為了有效執行計畫,徐翊庭每天都逼自己看完多份報紙,對跑馬燈的標題感興趣的人,就會去問她們,結果發現很多人需要這項服務。然而後來發現,傳達上出了問題,有些班級根本不知道她們在做什麼,只是把傳單貼在牆上,或者壓根兒就沒抄上黑板,徐翊庭覺得難過、失望。不過這讓她體會到,儘管計畫的立意佳,發起活動也很簡單,但維持卻很不容易,人力和時間都必須解決;天天跑班,累又犧牲午休,未來希望改採午休廣播讓學生聽新聞,儘管最後功敗垂成,問題沒獲得解決,還是很喜歡DFC競賽。
還有學生想關懷弱勢,但沒有管道,也沒有錢,從DFC競賽得到啟發,體會到只要「肯行動」,沒有達不成的公益服務。李岱穎和組員為育幼院小朋友進行一對一的長期通信,希望和小朋友做朋友、傾聽煩惱,看到小朋友遣詞用字和可愛的想法,往往讓人會心一笑,忘卻課業煩惱,例如小朋友叫她「大姊」,自稱「小妹」,還有把錯字畫成愛心,結果整張卡片差點被愛心填滿。李岱穎表示,透過精神鼓勵,為育幼院童做點事,也圓了沒錢卻想關懷社會弱勢的心願,而且大家一起做,比一個人的動力更強,「如果沒有這個活動鼓舞,我想,夢想永遠只有架構,不會實現。」
張哲睿從小罹患妥瑞氏症,他的小組想做的,則是讓更多人認識妥瑞氏症,幫助同病相憐的病友,讓他們在這條人生路上不孤單。他們訪問了醫生、病友和家屬,認識很多同樣遭遇的好朋友,最後拍成紀錄片,在醫生鼓勵下,上傳到網路,和全世界的人分享。此外,還有人在街頭募集路人愛心和微笑,為醫院病童加油打氣,他們擔任善心人和病童之間的牽線橋梁,讓病童振作,知道仍有很多人關懷。
在公益計畫中,選擇環保議題的學生很多,林昱霖希望商家不要提供免洗餐具;李宗霖要補習班別再發傳單;張庭瑜為師生打造最有氣氛的廁所;吳青逸找出校園最髒的地方做大掃除;陳柏元製作木箱收集街道菸蒂;葉思芃用寶特瓶做雨傘架美化走道;江祺瑋則讓每座公園保持清潔等,環境衛生是他們最想改善的。林昱霖認為,DFC的活動讓她對社會產生很多想法,「如果再有機會,大家一起行動,應該有更多創意和關懷得以實行。」一個人努力,實在沒動力,也沒勇氣,這個活動把大家聚在一起,加強做事的力量。張庭瑜的小組發現,台北市的廁所非常乾淨,因為每天都有清潔人員打掃兩次,所以他們從學校廁所先改造;把惡臭無比的廁所瓷磚刷得亮晶晶,加上綠色植物,放上芳香劑,再補上報紙,並且定期更換,從此大家上廁所都「身心愉快」。吳青逸、徐圓淯等五人也帶著夾子、垃圾袋和一顆冒險犯難的心清垃圾,從開始到結束長達一周,她們笑稱,服務是件快樂的事,重點是「不要害怕嘗試,被拒絕雖然是常有的,但只要堅持下去,再簡單的行動都能改變世界。」陳柏元、鍾子郁等走在五分埔,發覺年輕人眼中的熱門景點異常髒亂,不到一百公尺的道路上就有兩百個菸蒂,於是,他們自製垃圾桶,還幫忙撿菸蒂,雖然一開始溝通不良,垃圾桶被當垃圾收走,但是和里長協調後,成功發揮作用。
李宗霖這組的結果則是最「悽慘」的,因為他們的活動徹底宣告失敗。李宗霖向補習班進行遊說,以改用印在衛生紙包裝上的宣傳方式,和將一張傳單貼在各班布告欄等方法取代每天大量製造的垃圾傳單,但回應不是敷衍,就是臭罵一頓。組員楊尚博說,活動讓人很灰心,不過也因此明白,處理麻煩問題需要考慮得更周詳。李宗霖認為,雖然問題沒有解決,但這個活動和主題,灌輸他們很多思考方向,「我們已經可以嘗試找出社會問題,並思考怎麼去解決了。」未來他們還會繼續思考解決傳單過剩的方法。DFC競賽邁入第三屆,在世界各地引起熱潮,台灣也在醞釀中;有了第一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競賽台灣區分賽,當冠軍誕生那刻,會在聯合國掀起怎樣的話題,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97306
活動開跑收件期,許芯瑋特別讓附中升二年級的學生分成二十六組做示範,從每個計畫中,讓學生實現小小夢想,也了解活動的珍貴。本周公益版介紹創意競賽,希望學生的創意讓更多人得到啟發,同時認識台灣青少年關心弱勢的熱情,及如何看待公益活動。也希望家長多鼓勵子女參與,讓國際看見台灣青少年的熱與光。
許芯瑋在師大附中任教時,覺得讓學生參與DFC競賽,讓他們從關懷生活周遭的人與環境著手,並在製作宣導看板時,能融入語言學習,是很棒的教學方式;事實證明,學生對這個計畫充滿興趣,也很有收穫。活動主題不設限,只要能由學生實際計畫、執行,並能影響他人、改善社會即可,結果,有人架設網站讓外國人更認識台灣,更有人用國、台、英、客語發揚鄉土關懷;學生的創意讓推動小組大開眼界,對未來踏上聯合國舞台分享台灣的故事很有信心。
吳俐君和奧谷真子的小組感受到台灣有很多外國人,他們對台灣的認識僅止於旅遊書的介紹,所以想呈現台灣人眼中的台灣,比較真實。他們請教老師,架設有中、英、日三個版本的網站,內容包含衛生、食物、日常用語、交通、信仰和外國人在台的經驗分享,訪問時邂逅一對日本夫婦,他們說:「謝謝你們想幫我們,很高興。」這句話令他們感動,活動中也發現更多文化差異。
文廷琳和江岳臻小組卻想幫創世基金會募發票。愈來愈多學生觀察到,創世募發票的張數日漸減少,然而,學生忘了對獎而過期的發票卻很多!她們突發奇想地說,只要學生捐五張發票就送小糖果,十張幫忙借書,十五張幫忙買午餐;七天下來,在校內、街頭共募得發票三千張,深刻體會到自己有力量幫助弱勢,改善這個社會問題。
認為學生忙於課業和社團,太少接觸新聞、關懷社會,學校需要有人為學生建立這個管道,所以徐翊庭小組就計畫「新聞跑馬燈」這個方案,她們號召各班的一位同學,每天在黑板最上方寫下國際大事和教育新聞,新聞重點更匯整成一份印給各班。為了有效執行計畫,徐翊庭每天都逼自己看完多份報紙,對跑馬燈的標題感興趣的人,就會去問她們,結果發現很多人需要這項服務。然而後來發現,傳達上出了問題,有些班級根本不知道她們在做什麼,只是把傳單貼在牆上,或者壓根兒就沒抄上黑板,徐翊庭覺得難過、失望。不過這讓她體會到,儘管計畫的立意佳,發起活動也很簡單,但維持卻很不容易,人力和時間都必須解決;天天跑班,累又犧牲午休,未來希望改採午休廣播讓學生聽新聞,儘管最後功敗垂成,問題沒獲得解決,還是很喜歡DFC競賽。
還有學生想關懷弱勢,但沒有管道,也沒有錢,從DFC競賽得到啟發,體會到只要「肯行動」,沒有達不成的公益服務。李岱穎和組員為育幼院小朋友進行一對一的長期通信,希望和小朋友做朋友、傾聽煩惱,看到小朋友遣詞用字和可愛的想法,往往讓人會心一笑,忘卻課業煩惱,例如小朋友叫她「大姊」,自稱「小妹」,還有把錯字畫成愛心,結果整張卡片差點被愛心填滿。李岱穎表示,透過精神鼓勵,為育幼院童做點事,也圓了沒錢卻想關懷社會弱勢的心願,而且大家一起做,比一個人的動力更強,「如果沒有這個活動鼓舞,我想,夢想永遠只有架構,不會實現。」
張哲睿從小罹患妥瑞氏症,他的小組想做的,則是讓更多人認識妥瑞氏症,幫助同病相憐的病友,讓他們在這條人生路上不孤單。他們訪問了醫生、病友和家屬,認識很多同樣遭遇的好朋友,最後拍成紀錄片,在醫生鼓勵下,上傳到網路,和全世界的人分享。此外,還有人在街頭募集路人愛心和微笑,為醫院病童加油打氣,他們擔任善心人和病童之間的牽線橋梁,讓病童振作,知道仍有很多人關懷。
在公益計畫中,選擇環保議題的學生很多,林昱霖希望商家不要提供免洗餐具;李宗霖要補習班別再發傳單;張庭瑜為師生打造最有氣氛的廁所;吳青逸找出校園最髒的地方做大掃除;陳柏元製作木箱收集街道菸蒂;葉思芃用寶特瓶做雨傘架美化走道;江祺瑋則讓每座公園保持清潔等,環境衛生是他們最想改善的。林昱霖認為,DFC的活動讓她對社會產生很多想法,「如果再有機會,大家一起行動,應該有更多創意和關懷得以實行。」一個人努力,實在沒動力,也沒勇氣,這個活動把大家聚在一起,加強做事的力量。張庭瑜的小組發現,台北市的廁所非常乾淨,因為每天都有清潔人員打掃兩次,所以他們從學校廁所先改造;把惡臭無比的廁所瓷磚刷得亮晶晶,加上綠色植物,放上芳香劑,再補上報紙,並且定期更換,從此大家上廁所都「身心愉快」。吳青逸、徐圓淯等五人也帶著夾子、垃圾袋和一顆冒險犯難的心清垃圾,從開始到結束長達一周,她們笑稱,服務是件快樂的事,重點是「不要害怕嘗試,被拒絕雖然是常有的,但只要堅持下去,再簡單的行動都能改變世界。」陳柏元、鍾子郁等走在五分埔,發覺年輕人眼中的熱門景點異常髒亂,不到一百公尺的道路上就有兩百個菸蒂,於是,他們自製垃圾桶,還幫忙撿菸蒂,雖然一開始溝通不良,垃圾桶被當垃圾收走,但是和里長協調後,成功發揮作用。
李宗霖這組的結果則是最「悽慘」的,因為他們的活動徹底宣告失敗。李宗霖向補習班進行遊說,以改用印在衛生紙包裝上的宣傳方式,和將一張傳單貼在各班布告欄等方法取代每天大量製造的垃圾傳單,但回應不是敷衍,就是臭罵一頓。組員楊尚博說,活動讓人很灰心,不過也因此明白,處理麻煩問題需要考慮得更周詳。李宗霖認為,雖然問題沒有解決,但這個活動和主題,灌輸他們很多思考方向,「我們已經可以嘗試找出社會問題,並思考怎麼去解決了。」未來他們還會繼續思考解決傳單過剩的方法。DFC競賽邁入第三屆,在世界各地引起熱潮,台灣也在醞釀中;有了第一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競賽台灣區分賽,當冠軍誕生那刻,會在聯合國掀起怎樣的話題,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97306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珍愛旅程--Jane's Journey
一部改變你人生的電影!
★獲邀 紐約漢普頓國際影展參展電影
★獲選 慕尼黑國際影展特別放映
★獲邀 阿布達比國際影展參展電影
★獲邀 西班牙歐洲影展 參展電影
★獲選 巴黎環保電影節 特別放映
★獲選 美國普林斯頓環保影展特別放映
珍古德 安潔莉娜裘莉皮爾斯布洛斯南 現身演出~
她每年花300天走遍全世界,只為珍愛這片美麗大地…
她赫然聽見黑猩猩的興奮叫聲,嚇得心臟差點停止,驚險中救出襁褓中兒子…
23歲的珍古德在母親鼓勵下,從倫敦來到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進行黑猩猩研究工作,並獲得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珍古德在此也認識了攝影師雨果范勒維,兩人因熱愛動物而墜入愛河、進而結婚,並生下兒子葛拉…。某次,珍古德自外返家時,赫然聽見黑猩猩發現肉的興奮叫聲,嚇得心臟差點停止,在驚險中救出了襁褓中的兒子葛拉…。
葛拉從小就不愛黑猩猩,卻對大海充滿興趣,一衝進浪裡就如魚得水,從來不必上學的他,擁有非常快樂的童年…。由於丈夫雨果善妒,導致原本的美好愛情終告失敗。但當珍古德認識了第二任丈夫-坦尚尼亞國家公園署長德瑞克布萊森後,夫妻齊心致力保育研究,工作與心靈都得到無比快慰…。然而好景不常,數年後德瑞克過世,珍古德傷痛之餘從此全心投入工作,四處奔走、致力於改善地球萬物與人們的生活…。
珍古德對於保育工作的投入,一度得不到兒子葛拉的認同;而當葛拉長大後從事蝦蟹買賣事業時,更使母子關係降到冰點,並因而產生衝突…。究竟珍古德該如何讓兒子葛拉瞭解保育的重要?她又會改變他、加入她的保育陣容嗎?而她更如何能廣邀全球年輕人,參與、改變、拯救這個世界的偉大計劃?一個能影響、改變您人生的故事,自此登場…。
改變你的人生《珍愛旅程》獲選台北國際書展開幕片
費時四年多拍攝的電影《珍愛旅程》(Jane’s Journey)描述了這位講話總輕聲細語、卻被稱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珍古德,對世界無私忘我的奉獻,以及值得世人瞭解遵循、既精彩又令人感動的人生。
《珍愛旅程》也刻劃了這位保育界超級巨星,在聞名全球的光環背後,一直不為人知的私人生活與感觸:她曾為人妻子、並擁有過二次刻骨銘心的婚姻;她也一直為人母親,卻與經營蝦蟹買賣事業的兒子一度幾乎反目…。
從研究黑猩猩開始,到拯救非洲人們和保育全球動物,珍古德把對家人的愛凝聚成對世界的愛,超過50年來,她全年無休四處奔走演講,並縝密積極地計劃與行動,不斷地改變這個世界、將它變得更美好!她常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而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珍愛旅程》講的就是這位如此與眾不同、又如此吸引人的女性的故事,也是一部提醒我們珍愛身邊幸福、並重視環境保育的電影,不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及皮爾斯布洛斯南等多位名人現身片中力挺,就連珍古德的兒子最後也在母親感召下,投入了讓母親感到欣慰及驕傲的保育工作…。電影《珍愛旅程》是對珍古德一生成就最虔敬的禮讚,片中不僅呈現她在橫跨動物學家、環保份子與人權鬥士之間的偉大智慧與成就,更展現了她無人能及、樂觀進取的毅力與活力。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彰化高中學生自發性環境行動,反國光石化
在寒冷的學期末,彰化高中學生發起「十分鐘護鄉土」快閃行動,十點十分下課鐘一響,約四百名同學從教室四面八方魚貫走出、戴上口罩在學校中正堂前靜坐聲援,還有學生高舉「Just Want Clear Air」。
發起活動的施衍禎說,國光石化是彰化人心頭大患,課堂上老師一直教學生要關心環境,沒想到大人卻只會踢皮球,萬一真的設廠,不只白海豚、魚蝦貝類要敲喪鐘,沿海漁民又要到哪裡討生活,怎麼可以這麼冷血?
「我們覺得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環境做一點什麼」施衍禎說,去年六月在課堂聽到生物老師提及國光石化,內心就開始醞釀,看著文藝界、環保、漁民、學界連署風起雲湧,十一月和音樂班沈瑩榛一聊,決定也來組「彰化高中反對八輕設廠學生連署聯盟」。
「我們覺得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環境做一點什麼」施衍禎說,去年六月在課堂聽到生物老師提及國光石化,內心就開始醞釀,看著文藝界、環保、漁民、學界連署風起雲湧,十一月和音樂班沈瑩榛一聊,決定也來組「彰化高中反對八輕設廠學生連署聯盟」。
沈瑩禎說,他們先透過朋友到各班級發起連署,沒想到連署超乎意外的順利,不只在彰中校園內發起,也找彰化女中學生參加,到今年一月,彰化地區的高中生共有兩千六百四十六人連署,希望能為這土地帶來改變。
彰中老師說,有耳聞學生下課要做件「大事」,但他們上課不動聲色,也就不點破,畢竟彰中孩子是未來社會中堅分子,對社會有使命感代表教育成功,況且只利用「下課十分鐘」並不影響功課。
圖片來源-TVBS
文章來源-中時電子報
訂閱:
文章 (Atom)